无机盐工业
主管:中海油天津化工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
主办:中海油天津化工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
   中海油炼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北京)有限公司
   中国化工学会无机酸碱盐专业委员会
ISSN 1006-4990 CN 12-1069/TQ
首页 > 全文下载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当前位置: 两年内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动力型磷酸铁锂正极材料改性的研究进展
潘晓晓, 庄树新, 孙雨晴, 孙高星, 任艳, 蒋声育
无机盐工业    2023, 55 (6): 18-26.   DOI: 10.19964/j.issn.1006-4990.2022-0604
摘要551)   HTML14)    PDF(pc) (1376KB)(320)    收藏

针对改性磷酸铁锂(LiFePO4)材料作为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近期研究进行了综述。LiFePO4虽然以其稳定性好、安全性好、环境友好而被认为是最具有发展前景的动力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但固有的电子电导率和锂离子扩散系数低下导致其电化学性能较差。针对提高其电化学性能的改性研究进行综述,分析了元素掺杂、表面碳包覆、颗粒纳米化和材料复合化4种改性策略对LiFePO4电化学性能的影响,讨论了这4种改性策略的优缺点。分析表明,4种改性策略有效改善了锂离子扩散动力学和电子电导率,但是表面碳包覆和颗粒纳米化会降低材料的振实密度,导致能量密度低。最后,指出解决现存问题的研究方向,即开发电池性与电容性共存的改性策略将是一个可行方法。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 全球非常规卤水的提锂技术及产业化研究进展
朱瑞松, 曹靖, 刘陶然, 李应文, 高飞, 胡雪生
无机盐工业    2023, 55 (11): 1-11.   DOI: 10.19964/j.issn.1006-4990.2023-0193
摘要545)   HTML23)    PDF(pc) (1996KB)(315)    收藏

卤水锂矿是锂电池和电网储能材料的重要原料,也是国家战略性资源。锂产品市场供不应求的现状促使研究者们将锂提取的来源从常规的盐湖卤水扩展到地热卤水和油田卤水等非常规卤水。目前,全球常规卤水的提锂技术已经成功实现工业化应用,而非常规卤水的提锂技术仍然处于产业化开发阶段,尚有大量卤水锂资源未得到开发利用。基于非常规卤水中锂资源分布和组成等信息,剖析了非常规地热卤水和油田卤水直接提锂技术的研究现状,系统总结了沉淀、膜分离、溶剂萃取和吸附等主要提锂技术。此外,对目前国内外非常规卤水的提锂技术产业化现状进行了总结,并对未来非常规卤水提锂技术进行了展望,期望为地热卤水和油田卤水锂资源的绿色、高效开发提供借鉴与参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 磷化铁对磷酸铁锂电化学性能的影响探究
屈恋, 李越珠, 李铭雅, 王昭沛, 陈燕玉, 李意能
无机盐工业    2023, 55 (12): 88-94.   DOI: 10.19964/j.issn.1006-4990.2023-0349
摘要739)   HTML33)    PDF(pc) (2782KB)(306)    收藏

磷化铁(Fe2P)作为磷酸铁锂生成过程中常见的副产物,其对磷酸铁锂(LiFePO4,LFP)电化学性能的影响到目前为止研究地还不够深入。通过球磨法在LFP中掺入不同比例的Fe2P来探究其对LFP正极材料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掺入Fe2P后,LFP材料的晶体结构无明显变化,颗粒形貌规整度较高,各主要元素分布均匀,并且LFP材料的离子电导率和电子电导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尤其是当Fe2P掺入量为0.5%(质量分数)时,在0.1C和0.5C倍率下首次放电比容量分别达到了158.2、148.5 mA·h/g,相比纯LFP分别提升了8.90%和7.2%;CV曲线中的氧化还原峰电位差值(ΔE)仅为0.264 V,说明Fe2P的引入有利于改善LFP材料的极化,且前3次CV曲线的重合度高,表明材料具有高度的可逆性;电荷转移电阻(Rct)仅为41.56 Ω,相比纯LFP降低了76.49%;锂离子扩散系数为8.20×10-9 cm2/s,相比纯LFP提升了89.4%,同时对倍率性能和循环性能的改善效果显著。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4. 纳米氧化锌液相法制备技术进展
杨卓, 李春雷, 张鑫, 乔勉, 田玉琴, 宫源
无机盐工业    2024, 56 (3): 1-11.   DOI: 10.19964/j.issn.1006-4990.2023-0370
摘要570)   HTML206)    PDF(pc) (4422KB)(231)    收藏

纳米氧化锌是一种新型无机功能材料,广泛用于橡胶、涂料、催化等领域。其液相法制备技术具有产物粒径及形貌易控制、经济成本低、易于实现工业化的优点。重点综述了包括微乳液法、溶胶-凝胶法、水热/溶剂热法和化学沉淀法在内的纳米氧化锌液相法制备技术,阐释了各方法的基本原理、关键影响因素,强调了过程强化技术在制备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介绍了“气泡液膜法”的新思路,其特征在于通过表面活性剂与反应液、空气的快速混合,形成具有高堆密度微气泡的纳米反应环境,成核晶体在气泡间10~100 nm的液膜内限域生长,通过控制气泡间液膜厚度调控纳米粒子大小,所得产物粒径均一、不易团聚,有望实现低成本纳米氧化锌的连续规模化生产。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5. 非贵金属催化剂用于丙烷脱氢的研究进展
王延苏, 刘国柱, 于海斌
无机盐工业    2023, 55 (12): 1-11.   DOI: 10.19964/j.issn.1006-4990.2023-0274
摘要819)   HTML141)    PDF(pc) (3012KB)(214)    收藏

丙烯是一种重要的工业原料,主要用于生产聚丙烯、丙烯腈、异丙醇、丙酮和环氧丙烷等。随着对丙烯需求的日益增长,丙烷脱氢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丙烯工业生产中。铂基、铬基催化剂虽然在丙烷脱氢反应中的活性很高,却容易中毒失活。金属氧化物作为可替代型非贵金属催化剂被人们广泛关注。首先,介绍金属氧化物催化丙烷脱氢的反应路径及失活机理,指出增强C—H活化能力、缓解活性组分重构及还原是提高金属氧化物丙烷脱氢性能的关键。然后,对几种代表性的金属氧化物催化剂进行了详细的综述,总结归纳各类催化剂的作用机制及活性物种,并分析讨论相应催化剂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未来丙烷脱氢催化剂的重点研究方向,有望为低碳烷烃活化直接制取化学品提供新的思路。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6. 磷尾矿综合利用现状及研究进展
王保明, 王兴龙, 杨英, 赵波, 化全县, 刘咏, 刘鹏飞, 申博, 丁俊祥, 汤建伟
无机盐工业    2024, 56 (10): 1-11.   DOI: 10.19964/j.issn.1006-4990.2024-0072
摘要2245)   HTML35)    PDF(pc) (1778KB)(211)    收藏

中国磷矿资源丰富,但多为中低品位磷矿,需要选矿才能用于化工生产。磷尾矿是磷矿石经选矿产生的磷含量较低的固体废弃物,可以看作中低品位磷尾矿,主要由氧化钙、氧化镁、五氧化二磷、二氧化硅组成,有极大的综合利用潜力。针对磷尾矿的结构、组成成分、物理化学性质综述了磷尾矿综合利用现状及研究进展,详细阐述了磷尾矿在矿区填充、浸取钙镁等有价元素、再选回收磷元素,以及农业、建筑、环保等方面的应用。分析了磷尾矿综合利用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展望。指出开发新型环保高效的磷尾矿综合利用工艺是磷尾矿利用的发展方向,是磷化工企业和社会的共同需要,符合资源绿色高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国策。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7. 双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的研究进展
武讨龙, 张胜江, 刘津洋, 洪晓博, 李丽敏, 覃晓玉, 谭晓英, 周燕
无机盐工业    2023, 55 (6): 8-17.   DOI: 10.19964/j.issn.1006-4990.2022-0446
摘要471)   HTML10)    PDF(pc) (3225KB)(203)    收藏

双金属有机框架材料(BMOF)因其具有大的比表面积、高孔隙率、协同效应、组分和形貌可调控以及简易设计合成等特性使其在催化、生物传感、储能等诸多领域被广泛研究。综述了近年来制备双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的几种常用方法,介绍了可设计与调控的形貌类型,讨论了在修饰前后的组分调控和形貌稳定性,简述了其在催化、传感、储能领域的应用性能和优势等研究进展。研究表明:双金属有机框架材料大的比表面积、双金属的协同效应、可调控的多组分和形貌,有利于孔隙率的提高、活性位点的增加、电子转移速率和性能的提高。分析了目前双金属有机框架材料所面临的挑战与存在的问题,如导电性低、合成方法单一、精准设计调控还不够成熟等。最后针对双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的上述短板方面进行了展望。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8. 盐湖卤水提锂技术研究进展
付煜, 邓觅, 黄冬根, 万金保
无机盐工业    2023, 55 (9): 9-16.   DOI: 10.19964/j.issn.1006-4990.2022-0726
摘要711)   HTML17)    PDF(pc) (1136KB)(201)    收藏

随着电动汽车等产业的迅速扩展,对锂原料的需求急剧增加。矿石锂资源濒临枯竭,而盐湖卤水中锂资源储量丰富、开采难度小,迅速成为当前锂盐生产和研究的热点。概述了全球盐湖卤水锂资源的分布、水质特性和提锂方法的应用情况;从反应机理、影响因素、应用效果等方面论述了沉淀法、萃取法、吸附法、膜分离法和电化学法在盐湖卤水提锂方面的研究进展。指出,在现有技术中膜分离法和电化学法具有分离效果好和能耗低等优点,应用前景广阔;而沉淀法和萃取法均存在药剂用量大、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吸附法存在吸附过程缓慢、吸附剂易溶损等不足,导致其在生产中存在较大局限性。最后展望了盐湖锂资源开发的发展趋势,为后续优化提锂工艺提出了建议。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9. 钠离子电池层状过渡金属氧化物正极材料的研究进展
彭晨熹, 刘军
无机盐工业    2023, 55 (10): 1-12.   DOI: 10.19964/j.issn.1006-4990.2023-0296
摘要700)   HTML39)    PDF(pc) (3800KB)(195)    收藏

层状过渡金属氧化物是目前最具潜力的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之一,因其理论容量较高且易于合成受到了广泛关注。旨在综述钠离子电池层状过渡金属氧化物正极材料的研究进展。首先简要概述了层状过渡金属氧化物材料的结构特点及目前存在的不足,介绍了P2相和O3相层状过渡金属氧化物的钠离子配位构型及传输路径;此外,针对充放电过程中存在不可逆相变、空气敏感性高、电化学性能有待提高等问题,从组分调控、结构设计及表面包覆三类改性方法入手,总结了P2、O3相层状过渡金属氧化物近几年的改性研究成果;最后,对钠离子电池层状过渡金属氧化物正极材料的产业化发展前景及潜在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0. 青海氯化物型盐湖钾资源开发新进展与产业发展建议
李岩, 马珍, 宋兴福
无机盐工业    2023, 55 (8): 84-90.   DOI: 10.19964/j.issn.1006-4990.2022-0612
摘要528)   HTML6)    PDF(pc) (808KB)(195)    收藏

中国钾资源匮乏,钾肥供给事关农业粮食安全。青海已建成全国重要且最大的氯化钾生产基地,如何可持续开发利用钾资源,是保障国家钾肥供给安全的关键。列举了青海盐湖钾资源状况,介绍了近年来青海氯化物型盐湖钾资源勘探与开采的研究进展,总结了冷分解-正浮选、冷结晶-正浮选和反浮选-冷结晶三种主流工艺的技术进展,并对青海盐湖钾资源未来保障供给的关键技术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包括深部钾资源勘探、现有钾资源高效利用、中西部硫酸镁亚型盐湖钾资源有效开发、贫杂钾矿资源高效开采与技术等。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1. 钼基催化材料在水污染控制领域的应用研究进展
杨博, 梁志燕, 刘文元, 曹嘉真, 刘昕玥, 邢明阳
无机盐工业    2023, 55 (8): 1-12.   DOI: 10.19964/j.issn.1006-4990.2023-0100
摘要587)   HTML12)    PDF(pc) (4813KB)(184)    收藏

人类社会的生产和日常生活造成了严重的水污染,其中有机污染物、细菌和重金属离子严重危害了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已成为当前人类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近年来,钼基催化剂因其特殊的电子性能和形貌特征,在水污染控制领域得到了广泛关注。概述了不同钼基催化材料在水污染控制领域的应用进展,总结了不同钼基催化剂通过光催化、(类)芬顿、吸附等技术手段去除水中有机污染物、杀菌消毒及去除重金属离子方面的研究进展,并讨论了现有的钼基材料在水污染控制技术方面存在的问题。此外,还探讨了提高钼基催化剂吸附和催化性能的改性方法,为未来设计高效稳定的钼基催化剂提供了可行的研究方向。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2. 化学吸收法捕集二氧化碳的研究进展
沈海燕, 李芳芹, 任建兴, 吴江, 官贞珍, 潘卫国
无机盐工业    2024, 56 (5): 11-19.   DOI: 10.19964/j.issn.1006-4990.2023-0446
摘要1200)   HTML33)    PDF(pc) (967KB)(182)    收藏

近年来,由于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剧增,进而引起了一系列生态问题。因此,研究更有效的二氧化碳捕集技术及更高效的二氧化碳吸收剂迫在眉睫。众多学者综合考虑燃烧前捕集、燃烧后捕集和富氧燃烧3种二氧化碳捕集工艺技术后,发现燃烧后捕集工艺技术最适合工业应用。化学吸收法作为燃烧后捕集二氧化碳的一项高效节能、相对成熟的新兴技术,是目前电厂应用最广和最具潜力的捕集技术之一。首先介绍了碳捕集技术的研究现状,然后着重阐述了目前碳捕集技术中备受关注的4种化学吸收剂,即有机胺溶液吸收剂、离子液体吸收剂、氨水溶液吸收剂和新型相变吸收剂,并分别探讨了这4种吸收剂的捕集原理、研究现状、各自的优缺点及改进方向。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3. 废旧锂离子电池预处理及电解液回收技术研究现状
李亚广, 韩东战, 齐利娟
无机盐工业    2024, 56 (2): 1-10.   DOI: 10.19964/j.issn.1006-4990.2023-0304
摘要795)   HTML140)    PDF(pc) (1715KB)(178)    收藏

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锂电池行业的快速增长,锂离子电池作为市场占比最高的动力电池类型,已广泛应用于各个行业,但随着电池性能衰减,在可预见的回收周期内将面临废旧电池回收及处理问题。简述了常见锂离子电池类型及结构,介绍了废旧锂离子电池不同的回收方法。针对目前国内外研究现状,重点阐述了废旧锂离子电池预处理工艺和电解液回收处理技术,总结了预处理工艺和电解液回收处理技术的研究进展,对不同方法适用性及特点进行讨论,并对废旧锂离子电池回收行业前景及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4. 基于硫电极设计实现贫电解液锂硫电池的最新研究进展
陈雪, 蒋光辉, 欧阳全胜, 邵姣婧
无机盐工业    2025, 57 (2): 1-13.   DOI: 10.19964/j.issn.1006-4990.2024-0329
摘要2410)   HTML50)    PDF(pc) (3669KB)(175)    收藏

锂硫电池因其高的理论能量密度而受到广泛关注,被认为是极具潜力的下一代储能装置。虽然在过去的十几年里其电性能已显著提升,但目前大多数测试时仍然使用过量的电解液。高电解液用量不仅会增加电池的制作成本,还会降低其实际能量密度,不利于商业化应用。因此,开发兼具贫电解液用量和优异电化学性能特性的锂硫电池尤为关键。基于此,概述了锂硫电池在贫电解液条件下的困境,且详细讨论了基于硫电极设计以减少电解液用量的途径:1)优化电极孔隙率和离子传导,以降低锂离子的传输路径并提升传输能力;2)引入金属基或非金属基催化剂,增强活性物质在贫液条件下的反应动力学;3)开发新型活性材料,规避在贫液条件下因大量多硫化锂溶解于电解液带来的电池性能恶化问题。最后,针对构筑贫电解液高能量密度锂硫电池,提出了进一步优化正极设计的相关展望。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5. 磷石膏综合利用现状及展望
邓华, 侯硕旻, 李中军, 徐港, 池汝安, 习本军
无机盐工业    2024, 56 (1): 1-8.   DOI: 10.19964/j.issn.1006-4990.2023-0278
摘要758)   HTML96)    PDF(pc) (1139KB)(168)    收藏

磷石膏长期堆存带来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磷石膏的无害化处理及综合利用迫在眉睫。总结了磷石膏在制备工业石膏及建材、水泥缓凝剂、制备硫酸联产水泥、路基材料、填充材料、土壤改良剂等领域的研究进展,介绍了磷石膏主要的研究方向,分析了磷石膏综合利用科研与工业化的关系,指出磷石膏科研与工业化的核心矛盾在于石膏本身价格较低,而磷石膏工业化处理成本较高,无法得到推广,并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多种解决思路。指出磷石膏未来的发展需要政府政策的支持,以及维持磷石膏市场需求和新增装置之间的平衡。磷石膏利用方面,无害化处置是基础,路基材料是磷石膏消纳的主要途径,土壤化和生态修复是磷石膏利用的新方向。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6. 水力空化强化碳化反应制备碱式碳酸镁的实验研究
杨涵硕, 王德喜, 于红蕾, 杨亚丽, 姜久闯
无机盐工业    2024, 56 (7): 74-79.   DOI: 10.19964/j.issn.1006-4990.2023-0529
摘要127)   HTML3)    PDF(pc) (969KB)(162)    收藏

为了强化微观混合和传质,提高Mg(OH)2碳化率,采用水力空化技术强化Mg(OH)2与CO2碳化反应生成中间产物Mg(HCO32,再经过热解制备碱式碳酸镁[4MgCO3·Mg(OH)2·4H2O],设计正交试验考察Mg(OH)2碳化率的影响因素。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和多参数测试仪等对产物进行表征。研究结果表明,Mg(OH)2碳化率影响因素由大到小顺序依次为入射角α、CO2流量q、Mg(OH)2固含量s、入口压力p、喉径d0、碳化时间t。在α=60°、d0=4 mm、p=0.35 MPa、t=60 min、s=1.6%、q=17 L/min的工艺条件下碳化率为92.1%,比鼓泡搅拌反应器的碳化率(60.53%)高31.57%。产物4MgCO3·Mg(OH)2·4H2O中杂质(如CaO、Fe)含量降低;制备的4MgCO3·Mg(OH)2·4H2O呈均匀片状结构,晶体厚度小于50 nm;产品结晶良好,组成相对稳定单一,所得产物的各个衍射峰峰位都与标准六方晶型的碱式碳酸镁衍射峰峰位完全一致。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7. 硫酸法和氯化法钛白初品表面性能和分散性能研究
全远霞, 全学军, 柯良辉, 李礼
无机盐工业    2024, 56 (11): 123-131.   DOI: 10.19964/j.issn.1006-4990.2023-0596
摘要92)   HTML4)    PDF(pc) (2119KB)(162)    收藏

钛白粉初品的水润湿分散性对无机包膜及应用性能至关重要。鉴于硫酸法和氯化法钛白初品表面性质的不同,对其进行钛白粉分散性的差异性能研究。对比分析了两种钛白粉浆料的黏度、粒度分布和Zeta电位差异,采用SEM、FT-IR、XPS、TG及表面接触角测量等方法对不同初品进行了形貌和结构表征。结果表明,在相同的浓度、pH、分散剂及其投加量条件下,硫酸法初品相较于氯化法初品在打浆后的黏度更低,Zeta电位的绝对值更高。XPS、TG及表面能的分析结果均表明,硫酸法初品具有更多的表面羟基和更高的表面能,因此更容易被水润湿和分散,展现出更优的分散性能。此外,在分散剂A质量分数为0.2%、TiO2质量浓度为700 g/L条件下,硫酸法初品浆料黏度为138 mPa·s、Zeta电位为-62 mV;氯化法初品浆料黏度为4 927 mPa·s、Zeta电位为-28.4 mV,表明硫酸法初品的浆料黏度较低,分散性更好,水湿润分散性也更为优异。通过分析研究不同工艺制备的钛白初品的表面结构,建立了表面结构与水分散性之间的构效关系,这为开发高端钛白粉提供了借鉴和思路。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8. 甲醇氧化制甲醛工艺及催化剂研究进展
李贺, 张利杰, 张凯, 苏晋, 姚朝阳, 曾贤君, 郭春垒, 孙彦民
无机盐工业    2023, 55 (11): 12-18.   DOI: 10.19964/j.issn.1006-4990.2023-0146
摘要761)   HTML364)    PDF(pc) (720KB)(161)    收藏

总结并对比了甲醇氧化制甲醛的银法和铁钼法生产技术,得出银法较为成熟,是中国当前甲醛生产的主流工艺;铁钼法具有甲醇单耗低、甲醛收率高、催化剂寿命长、综合经济效益好等优点,更适应甲醛产业的规划布局及发展形势,但国内技术尚不成熟。概述了银系、铁钼系、钒系等催化剂的研究进展,得出银催化剂可改进空间有限;铁钼催化剂是研究热点;钒系等催化剂距工业应用尚远。提出加深对铁钼催化剂反应机理方面的探究、进一步提升铁钼催化剂性能是甲醇氧化制甲醛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开发与现有银法装置工艺更加契合的铁钼催化剂是未来甲醛生产技术的主要研究方向。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9. 燃煤电厂脱硫废水零排放预处理工艺研究进展
刘静颖, 贾阳杰, 杨凤玲, 任磊, 李鹏飞, 王飞, 程芳琴
无机盐工业    2023, 55 (12): 12-25.   DOI: 10.19964/j.issn.1006-4990.2023-0243
摘要853)   HTML55)    PDF(pc) (1224KB)(160)    收藏

中国90%以上燃煤电厂使用石灰石-石膏湿法脱硫工艺进行烟气脱硫,需从脱硫系统定期外排部分废水以保证脱硫效果。作为燃煤电厂末端废水,脱硫废水具有水量大、水质差、成分复杂等特点,直接排放对环境具有极大危害;脱硫废水零排放工艺在实现水资源最大化利用、副产物分级回收的同时,还可以达到水中杂质和硬度离子的最佳去除效果,因此对脱硫废水进行零排放处理十分必要;预处理工艺作为脱硫废水零排放工艺的基础,其处理效果的好坏对后续工艺具有较大影响。在清洁生产和污染减排的背景下,从脱硫废水零排放预处理工艺理论展开叙述,对比国内外零排放工艺,并对山西某燃煤电厂进行调研后发现已有预处理工艺普遍存在药剂投加量大、处理成本高等问题,故需寻找一种经济可行的预处理原材料,替代现行双碱法工艺中的氧化钙或者优化其加入量,实现燃煤电厂脱硫废水低成本资源化利用。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0. 生石灰消化反应条件对氢氧化钙特性影响
熊爽, 严金生, 周洲, 周保弟, 陈小鹏, 童张法
无机盐工业    2023, 55 (12): 50-58.   DOI: 10.19964/j.issn.1006-4990.2023-0051
摘要866)   HTML46)    PDF(pc) (4524KB)(159)    收藏

以工业级生石灰为原料,考察了消化水初始温度、搅拌转速、水灰质量比和加压消化方式对反应产物氢氧化钙的形貌结构、粒径和比表面积的影响;采用马尔文激光粒度分布仪、扫描电镜(SEM)和比表面积分析仪对产物氢氧化钙进行分析表征。结果表明:消化速率随着消化水初始温度的升高而加快,当搅拌转速为500 r/min、水初始温度为45~80 ℃、水灰质量比为4∶1时,所制得的氢氧化钙粒径分布最窄,最大比表面积为18.23 m2/g;当消化水初始温度为25~45 ℃时,产物氢氧化钙形貌呈现“树枝状”,当消化水初始温度为65~80 ℃时,产物氢氧化钙形貌为“颗粒状”;加压消化方式能获得较大比表面积的氢氧化钙且其形貌为“花瓣状”,最大比表面积为29.32 m2/g。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