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机盐工业
主管:中海油天津化工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
主办:中海油天津化工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
   中海油炼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北京)有限公司
   中国化工学会无机酸碱盐专业委员会
ISSN 1006-4990 CN 12-1069/TQ
首页 > 摘要点击排行
摘要点击排行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NASICON型Na1+x Zr2Si x P3-x O12固态电解质及其钠金属电池研究进展
许希军, 林见烽, 罗雄伟, 赵经纬, 霍延平
无机盐工业    2024, 56 (11): 1-14.   DOI: 10.19964/j.issn.1006-4990.2024-0275
摘要2693)   HTML46)    PDF(pc) (3417KB)(99)    收藏

锂离子电池由于具有较高的工作电压和能量密度实现了商业化。然而,有限的锂资源限制了其广泛应用。钠离子电池展现出与锂离子电池相似的电化学特性,并且钠盐资源更加丰富,因此受到了广泛关注。目前,钠离子电池使用的是有机电解液,这存在一系列安全隐患,如漏液和燃烧等,采用固态电解质可以有效解决这些问题。然而,电解质的离子电导率仍有待提升,且材料制备的一致性及与电极间的界面阻抗问题限制了其广泛应用。针对离子电导率的问题,总结分析了不同价态离子取代的影响。针对存在的界面问题,从正极、负极两侧分析了现有Na1+x Zr2Si x P3-x O12电解质的界面改性方法。最后,对Na1+x Zr2Si x P3-x O12电解质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有望推动固态钠离子电池的发展。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 基于硫电极设计实现贫电解液锂硫电池的最新研究进展
陈雪, 蒋光辉, 欧阳全胜, 邵姣婧
无机盐工业    2025, 57 (2): 1-13.   DOI: 10.19964/j.issn.1006-4990.2024-0329
摘要2411)   HTML50)    PDF(pc) (3669KB)(175)    收藏

锂硫电池因其高的理论能量密度而受到广泛关注,被认为是极具潜力的下一代储能装置。虽然在过去的十几年里其电性能已显著提升,但目前大多数测试时仍然使用过量的电解液。高电解液用量不仅会增加电池的制作成本,还会降低其实际能量密度,不利于商业化应用。因此,开发兼具贫电解液用量和优异电化学性能特性的锂硫电池尤为关键。基于此,概述了锂硫电池在贫电解液条件下的困境,且详细讨论了基于硫电极设计以减少电解液用量的途径:1)优化电极孔隙率和离子传导,以降低锂离子的传输路径并提升传输能力;2)引入金属基或非金属基催化剂,增强活性物质在贫液条件下的反应动力学;3)开发新型活性材料,规避在贫液条件下因大量多硫化锂溶解于电解液带来的电池性能恶化问题。最后,针对构筑贫电解液高能量密度锂硫电池,提出了进一步优化正极设计的相关展望。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 磷尾矿综合利用现状及研究进展
王保明, 王兴龙, 杨英, 赵波, 化全县, 刘咏, 刘鹏飞, 申博, 丁俊祥, 汤建伟
无机盐工业    2024, 56 (10): 1-11.   DOI: 10.19964/j.issn.1006-4990.2024-0072
摘要2245)   HTML35)    PDF(pc) (1778KB)(211)    收藏

中国磷矿资源丰富,但多为中低品位磷矿,需要选矿才能用于化工生产。磷尾矿是磷矿石经选矿产生的磷含量较低的固体废弃物,可以看作中低品位磷尾矿,主要由氧化钙、氧化镁、五氧化二磷、二氧化硅组成,有极大的综合利用潜力。针对磷尾矿的结构、组成成分、物理化学性质综述了磷尾矿综合利用现状及研究进展,详细阐述了磷尾矿在矿区填充、浸取钙镁等有价元素、再选回收磷元素,以及农业、建筑、环保等方面的应用。分析了磷尾矿综合利用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展望。指出开发新型环保高效的磷尾矿综合利用工艺是磷尾矿利用的发展方向,是磷化工企业和社会的共同需要,符合资源绿色高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国策。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4. 化学吸收法捕集二氧化碳的研究进展
沈海燕, 李芳芹, 任建兴, 吴江, 官贞珍, 潘卫国
无机盐工业    2024, 56 (5): 11-19.   DOI: 10.19964/j.issn.1006-4990.2023-0446
摘要1200)   HTML33)    PDF(pc) (967KB)(182)    收藏

近年来,由于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剧增,进而引起了一系列生态问题。因此,研究更有效的二氧化碳捕集技术及更高效的二氧化碳吸收剂迫在眉睫。众多学者综合考虑燃烧前捕集、燃烧后捕集和富氧燃烧3种二氧化碳捕集工艺技术后,发现燃烧后捕集工艺技术最适合工业应用。化学吸收法作为燃烧后捕集二氧化碳的一项高效节能、相对成熟的新兴技术,是目前电厂应用最广和最具潜力的捕集技术之一。首先介绍了碳捕集技术的研究现状,然后着重阐述了目前碳捕集技术中备受关注的4种化学吸收剂,即有机胺溶液吸收剂、离子液体吸收剂、氨水溶液吸收剂和新型相变吸收剂,并分别探讨了这4种吸收剂的捕集原理、研究现状、各自的优缺点及改进方向。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5. 芳烃重整油脱烯烃剂研究现状及展望
范景新, 李滨, 洪鲁伟, 洪美花, 龚鑫
无机盐工业    2025, 57 (2): 14-25.   DOI: 10.19964/j.issn.1006-4990.2024-0233
摘要1004)   HTML12)    PDF(pc) (1758KB)(56)    收藏

轻质芳烃苯、甲苯、二甲苯(合称BTX)被广泛应用于橡胶、纺织纤维、药物及香料等大宗产品的合成,是重要的基础有机化工材料。近年来,随着国内石油化工行业蓬勃发展,中国BTX芳烃需求量以每年2%~6%的速度逐年增加,并且对芳烃重整技术环保要求日益严苛,这推动了芳烃重整油脱烯烃剂的不断更新换代。基于此,首先概述了颗粒白土、选择性加氢精制催化剂这两种传统脱烯烃剂的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着重介绍了新兴的分子筛脱烯烃剂的催化、失活机理和工业化应用现状。最后,从分子筛形貌与晶粒尺寸调节、孔道结构调节和酸性调节等三个方面对分子筛改性方法进行了综述,指出未来工业化芳烃连续重整装置用分子筛催化剂的设计和发展方向。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6. 锂离子电池正极预锂化技术研究进展
张珊珊, 曾雨乐, 张婷, 林森, 刘程琳
无机盐工业    2025, 57 (1): 1-13.   DOI: 10.19964/j.issn.1006-4990.2024-0284
摘要972)   HTML15)    PDF(pc) (4982KB)(55)    收藏

锂离子电池近几年在许多行业的应用呈现爆发式增长,几乎每个领域都对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满足不断提升的动力和储能需求。锂离子电池在首次充放电过程中,负极表面会形成固态电解质界面(SEI)膜,并消耗正极材料中的活性锂,造成电池容量不可逆的损失,降低了电池的首次库仑效率。研究发现,预锂化技术是解决该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并且正极预锂化相对于负极预锂化更有优势。主要阐述了二元含锂化合物、三元含锂化合物和有机锂盐等几种常见的补锂技术,并综述了正极预锂化添加剂材料对性能优化的进展,指出面临的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并对未来预锂化技术进行展望。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7. 二氧化碳电还原制乙醇催化体系与材料研究进展
王挺, 章文文, 毛庆, 吕丽, 刘长珍
无机盐工业    2024, 56 (7): 1-10.   DOI: 10.19964/j.issn.1006-4990.2023-0600
摘要957)   HTML21)    PDF(pc) (4460KB)(79)    收藏

利用二氧化碳电催化还原(CO2RR)技术可将CO2直接转化为燃料或高附加值化学品,是当前缓解资源、环境等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在CO2RR产物中,乙醇具有相对较高的能量密度和经济附加值,但由于基元过程复杂且易受传质与副产析氢的影响,该过程常常伴随高过电位、低反应速率等系列问题。为此,重点介绍利用体系耦合的“过程串联”,活性位点耦合的“反应串联”,以及凸显“电子效应”、“应变效应”和“限域效应”的“反应协同”进行CO2RR制乙醇催化体系的设计思路及相关电催化材料的研究进展。最后,指出“串联催化”和“协同催化”是当前电催化体系设计的两种主要策略;在不同的电催化策略下,基于机理的催化材料设计是CO2RR制乙醇过程活性提升的关键。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8. 氨基功能化气相二氧化硅材料的制备及其吸附二氧化碳性能研究
李阳, 娄飞健, 隋鑫, 李克艳, 刘飞, 郭新闻
无机盐工业    2024, 56 (2): 38-43.   DOI: 10.19964/j.issn.1006-4990.2023-0214
摘要912)   HTML46)    PDF(pc) (976KB)(97)    收藏

采用等体积浸渍法制备了一系列不同聚乙烯亚胺(PEI)负载量的气相SiO2作为CO2吸附剂。利用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热重分析仪(TGA)、红外光谱仪(FT-IR)和氮气物理吸附仪对吸附剂的组成结构、PEI实际负载量及热稳定性进行了表征。研究了PEI相对分子质量及负载量、环境温度对吸附剂吸附CO2性能的影响,发现当PEI的相对分子质量为600、负载量为50%(质量分数)、温度为100 ℃时,50%-PEI(600)-SiO2吸附剂对CO2的吸附性能最优,吸附量可以达到130.6 mg/g,且在5次循环后性能损失仅为4.8%,表现出了优异的循环性能。同时,该吸附剂成本低廉,在锂电池热失控烟气中CO2吸附方面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9. 磷酸铁工业废水处理工艺研究进展
王君婷, 马航, 查坐统, 万邦隆, 张振环
无机盐工业    2024, 56 (6): 26-33.   DOI: 10.19964/j.issn.1006-4990.2023-0330
摘要894)   HTML13)    PDF(pc) (840KB)(58)    收藏

近年来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磷酸铁锂广受关注,带动其前驱体磷酸铁相关研究及生产呈现爆发式增长。然而,主流工艺生产磷酸铁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废水,制约了磷酸铁行业绿色、健康发展。目前,已报道的磷酸铁工业废水处理方法有沉淀法、硫酸铵镁结晶法、微生物分解法、膜分离法等,但是沉淀法污泥难处理、难回收,磷酸铵镁法需额外加入药剂以满足沉淀配比,微生物法稳定性及灵活性较差,膜分离法需配合其他处理技术对膜进水预处理并对膜浓水处理回用,因此工业化应用中常将多种技术结合,形成综合处理方法,可对磷酸铁废水达到较好的处理效果。最后,从废水高效预处理及有价元素回收再利用方面入手,对未来磷酸铁行业的废水处理技术进行了展望。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0. 氢氧化镁与七水硫酸镁水热法合成碱式硫酸镁晶须
蒋德敏, 李顺梅, 李青青, 陈雨欣, 刘代俊
无机盐工业    2023, 55 (12): 74-81.   DOI: 10.19964/j.issn.1006-4990.2023-0047
摘要874)   HTML35)    PDF(pc) (4225KB)(100)    收藏

为了获得高品质的碱式硫酸镁晶须,采用氢氧化镁和七水硫酸镁为原料,通过水热法合成碱式硫酸镁晶须。考察了七水硫酸镁与氢氧化镁的物质的量比、水热时间、搅拌转速、七水硫酸镁的添加量及水热温度等条件因素对晶须生长的影响,利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选区电子衍射(SAED)及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等对晶须产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优化的工艺参数为七水硫酸镁与氢氧化镁物质的量比为3∶1、水热时间为2 h、搅拌转速为400 r/min、七水硫酸镁添加量为4.93 g、水热温度为180 ℃、80 mL水作为反应介质;在优化条件下合成的产品主要为纤维状晶须,晶须的直径为300~500 nm、长度为80~100 µm,其长径比大于160。工艺参数的优化可有效提高碱式硫酸镁晶须的分散性和长径比。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1. 生石灰消化反应条件对氢氧化钙特性影响
熊爽, 严金生, 周洲, 周保弟, 陈小鹏, 童张法
无机盐工业    2023, 55 (12): 50-58.   DOI: 10.19964/j.issn.1006-4990.2023-0051
摘要866)   HTML46)    PDF(pc) (4524KB)(159)    收藏

以工业级生石灰为原料,考察了消化水初始温度、搅拌转速、水灰质量比和加压消化方式对反应产物氢氧化钙的形貌结构、粒径和比表面积的影响;采用马尔文激光粒度分布仪、扫描电镜(SEM)和比表面积分析仪对产物氢氧化钙进行分析表征。结果表明:消化速率随着消化水初始温度的升高而加快,当搅拌转速为500 r/min、水初始温度为45~80 ℃、水灰质量比为4∶1时,所制得的氢氧化钙粒径分布最窄,最大比表面积为18.23 m2/g;当消化水初始温度为25~45 ℃时,产物氢氧化钙形貌呈现“树枝状”,当消化水初始温度为65~80 ℃时,产物氢氧化钙形貌为“颗粒状”;加压消化方式能获得较大比表面积的氢氧化钙且其形貌为“花瓣状”,最大比表面积为29.32 m2/g。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2. 燃煤电厂脱硫废水零排放预处理工艺研究进展
刘静颖, 贾阳杰, 杨凤玲, 任磊, 李鹏飞, 王飞, 程芳琴
无机盐工业    2023, 55 (12): 12-25.   DOI: 10.19964/j.issn.1006-4990.2023-0243
摘要853)   HTML55)    PDF(pc) (1224KB)(160)    收藏

中国90%以上燃煤电厂使用石灰石-石膏湿法脱硫工艺进行烟气脱硫,需从脱硫系统定期外排部分废水以保证脱硫效果。作为燃煤电厂末端废水,脱硫废水具有水量大、水质差、成分复杂等特点,直接排放对环境具有极大危害;脱硫废水零排放工艺在实现水资源最大化利用、副产物分级回收的同时,还可以达到水中杂质和硬度离子的最佳去除效果,因此对脱硫废水进行零排放处理十分必要;预处理工艺作为脱硫废水零排放工艺的基础,其处理效果的好坏对后续工艺具有较大影响。在清洁生产和污染减排的背景下,从脱硫废水零排放预处理工艺理论展开叙述,对比国内外零排放工艺,并对山西某燃煤电厂进行调研后发现已有预处理工艺普遍存在药剂投加量大、处理成本高等问题,故需寻找一种经济可行的预处理原材料,替代现行双碱法工艺中的氧化钙或者优化其加入量,实现燃煤电厂脱硫废水低成本资源化利用。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3. 氨基醇改性GO/CNTs复合气凝胶的制备及对盐湖卤水硼的吸附
崔香梅, 潘彤彤, 罗清龙, 边富璇, 叶秀深
无机盐工业    2023, 55 (12): 59-65.   DOI: 10.19964/j.issn.1006-4990.2022-0703
摘要829)   HTML37)    PDF(pc) (1626KB)(83)    收藏

分离和提取盐湖卤水中的低浓度硼,可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亦有利于解决盐湖下游产品的硼杂质干扰问题。采用水热法合成氧化石墨烯/碳纳米管(GO/CNTs)复合气凝胶,通过环氧开环反应将多羟基的2-氨基-1,3-丙二醇接枝到气凝胶表面,得到氨基醇改性的氧化石墨烯/碳纳米管(GO/CNTs)气凝胶硼吸附剂,采用FT-IR、XPS和SEM对硼吸附剂形貌结构等进行表征分析。考察pH、初始浓度、温度和接触时间等因素对硼吸附的影响,研究发现,吸附剂在孔道内和表面均具有丰富多元醇基团的多孔结构,pH=10、硼初始质量浓度C0=1 200 mg/L时对硼最大平衡吸附量达到43.42 mg/g,在35 ℃下吸附硼性能最佳,60 min内可达饱和吸附平衡,吸附过程符合准二阶动力学模型。吸附机理为硼与多羟基之间的化学络合作用。该吸附剂在卤水中硼的分离方面展现出良好的应用价值和潜力。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4. 非贵金属催化剂用于丙烷脱氢的研究进展
王延苏, 刘国柱, 于海斌
无机盐工业    2023, 55 (12): 1-11.   DOI: 10.19964/j.issn.1006-4990.2023-0274
摘要819)   HTML141)    PDF(pc) (3012KB)(214)    收藏

丙烯是一种重要的工业原料,主要用于生产聚丙烯、丙烯腈、异丙醇、丙酮和环氧丙烷等。随着对丙烯需求的日益增长,丙烷脱氢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丙烯工业生产中。铂基、铬基催化剂虽然在丙烷脱氢反应中的活性很高,却容易中毒失活。金属氧化物作为可替代型非贵金属催化剂被人们广泛关注。首先,介绍金属氧化物催化丙烷脱氢的反应路径及失活机理,指出增强C—H活化能力、缓解活性组分重构及还原是提高金属氧化物丙烷脱氢性能的关键。然后,对几种代表性的金属氧化物催化剂进行了详细的综述,总结归纳各类催化剂的作用机制及活性物种,并分析讨论相应催化剂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未来丙烷脱氢催化剂的重点研究方向,有望为低碳烷烃活化直接制取化学品提供新的思路。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5. 基于生命周期评价法的黄磷产品碳足迹分析
王雪萌, 安燕, 刘海, 田蒙奎
无机盐工业    2023, 55 (12): 36-42.   DOI: 10.19964/j.issn.1006-4990.2023-0222
摘要814)   HTML39)    PDF(pc) (1310KB)(110)    收藏

黄磷作为高耗能、高碳排放产品,摸清其碳排放足迹,促进其低碳发展对中国“双碳”战略具有重要意义。以贵州省某5万t/a黄磷企业为例,采用生命周期评价法(Life Cycle Assessment,LCA),定量分析黄磷产品在其生产过程中的碳足迹(Carbon Footprint),并为其绿色低碳发展提出相应的节能降碳建议措施。研究结果表明:在黄磷生产过程中,每吨黄磷在其生命周期内碳足迹为1.580×104 kg CO2;其碳排放主要集中在尾气处理和电力消耗两个方面,二者占总量的90.08%;依据其碳足迹核算结果提出采用绿色电力生产、合理利用磷矿资源地理位置优势、加强工艺控制、黄磷尾气综合利用等减排措施,以此达到减少黄磷产品生产过程碳足迹的目的。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6. 三价铬电沉积工艺研究进展
田雨, 张政, 张兴然, 陈洁, 王艳, 彭浩
无机盐工业    2023, 55 (12): 26-35.   DOI: 10.19964/j.issn.1006-4990.2023-0209
摘要798)   HTML43)    PDF(pc) (1682KB)(144)    收藏

传统的铬电沉积工艺普遍使用六价铬,其过程中会产生有毒酸雾等污染性物质,造成环境污染。相比六价铬,三价铬电沉积工艺具有能耗低、毒性小、污染小等优势,有长远的应用前景。由于不同镀液体系中离子沉积方式存在差异,三价铬的电沉积机理一直缺乏充分阐明,尤其是铬离子还原的中间历程及控制步骤。故研究镀液体系及不同镀液中三价铬的电沉积机理是解决沉积过程中一系列问题的关键。金属铬电沉积工艺包括铬的电镀和电解,文章基于三价铬电沉积工艺,从电镀及电解两个方面进行综述分析,重点围绕铬电沉积机理、铬镀液组成及组分应用、隔膜电解铬进行论述。最后对三价铬电沉积工艺未来研究方向提出了进一步改进膜电解装置和研究沉积过程中铬的非线性非平衡行为等展望。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7. 废旧锂离子电池预处理及电解液回收技术研究现状
李亚广, 韩东战, 齐利娟
无机盐工业    2024, 56 (2): 1-10.   DOI: 10.19964/j.issn.1006-4990.2023-0304
摘要795)   HTML140)    PDF(pc) (1715KB)(178)    收藏

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锂电池行业的快速增长,锂离子电池作为市场占比最高的动力电池类型,已广泛应用于各个行业,但随着电池性能衰减,在可预见的回收周期内将面临废旧电池回收及处理问题。简述了常见锂离子电池类型及结构,介绍了废旧锂离子电池不同的回收方法。针对目前国内外研究现状,重点阐述了废旧锂离子电池预处理工艺和电解液回收处理技术,总结了预处理工艺和电解液回收处理技术的研究进展,对不同方法适用性及特点进行讨论,并对废旧锂离子电池回收行业前景及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8. 新型聚镧混凝剂的制备及其在低温低浊水中的深度除磷性能
吴兵党, 潘莹露, 赵勤政, 吴玮, 许晓毅, 黄天寅
无机盐工业    2024, 56 (2): 127-135.   DOI: 10.19964/j.issn.1006-4990.2023-0258
摘要789)   HTML33)    PDF(pc) (2302KB)(61)    收藏

针对铁铝盐混凝剂在低温低浊水中深度除磷性能欠佳的问题,基于镧和磷酸根具有特异性亲和力的特性,选用溶胶-凝胶法以不同镧源、有机配体和原料(酸、碱、醇、水)配比制备了一系列聚镧混凝剂(LXC),所得材料中镧的质量分数均为30%~33%,混凝絮体颗粒尺寸达1 600 μm,且在5 min内即可完成沉降过程。以LaCl3和聚氯化铝(PAC)为对照样品,评估了LXC对学校河水[温度为4~6 ℃,磷质量浓度为(1.0±0.1) mg/L]、阳澄湖水[温度为4~6 ℃,磷质量浓度为(0.1±0.3) mg/L]和石湖水[温度为4~6 ℃,磷质量浓度为(0.8±0.2) mg/L]的深度除磷、除浊性能。结果表明,相同投加量下LXC对不同水样的除磷效果均优于LaCl3和PAC,适宜条件下混凝出水中残余磷质量浓度低于0.02 mg/L,均达到深度除磷效果。该研究为深度除磷、缓解水体富营养化提供新的解决思路。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9. 纳米氧化铝浆料制备及用于改性锂电池正极材料
田朋, 徐金钢, 徐前进, 刘坤吉, 庞洪昌, 宁桂玲
无机盐工业    2023, 55 (12): 43-49.   DOI: 10.19964/j.issn.1006-4990.2023-0062
摘要783)   HTML37)    PDF(pc) (2855KB)(89)    收藏

为了开发更为简单、高效制备氧化铝改性正极材料的方法,提升锂电池正极材料的倍率和循环性能,以聚丙烯酸铵(PAANH4)为分散剂制备纳米氧化铝浆料,并在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Ni0.8Co0.1Mn0.1O2表面包覆纳米氧化铝。通过实验发现,PAANH4添加量为4%(PAANH4占氧化铝的质量分数)、球磨时间为8 h,所得纳米氧化铝粒径较小且均匀。将此纳米氧化铝浆料应用于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改性,氧化铝的加入不改变正极材料的表面形貌、颗粒尺寸和晶体结构。在电化学性能测试中,发现在氧化铝包覆量为0.3%(质量分数,下同)时,获得较优倍率性能,在氧化铝包覆量为0.5%时,获得较优的循环稳定性能。1C倍率下,未包覆和氧化铝包覆量为0.5%的正极材料循环100次,其容量保持率分别为75.61%和84.93%。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0. 铁尾矿酸浸液制备聚氯化铁的试验研究
黄涛, 黄自力, 肖硕, 郑洁淼, 刘晓峰, 吴纪龙
无机盐工业    2024, 56 (2): 121-126.   DOI: 10.19964/j.issn.1006-4990.2023-0173
摘要762)   HTML37)    PDF(pc) (767KB)(68)    收藏

为探索某选矿厂铁尾矿回收利用的新途径,对铁尾矿酸浸液制备聚氯化铁的试验过程进行了研究,并将自制的聚氯化铁应用到高岭土悬浊液的混凝试验中测试产品的絮凝性能。结果表明:聚合的适宜条件为温度为40 ℃、pH为1.0、聚合时间为3 h,在该条件下合成的聚氯化铁盐基度为20.91%,符合相关标准,影响聚合过程因素的主次顺序依次为聚合温度、pH、聚合时间;混凝的适宜条件为聚氯化铁投加量为250 mg/L、pH为7.0、搅拌时间为3 min、温度为20 ℃、混凝时间为60 min,在该条件下浊度去除率为95.54%,产品除浊效果良好。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